您好!欢迎来到《观察网》——为世界创新者服务! 观察网 |  会员登陆  |  会员注册
环境观察 您的位置:观察网 >> 环境观察  >> 环境观察  

从大规模“走出去”到更好地“融进去”

作者:孙祥栋 发表时间:2018年09月10日  

  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从大规模“走出去”到更好地“融进去”

     【“一带一路”建设5周年智库专家系列谈⑧】

  编者按:8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回应各国促和平、谋发展的深切愿望,为共建“一带一路”擘画出新蓝图。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光明网理论部联合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共同策划推出系列解读文章。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新兴市场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孙祥栋

  8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过去几年共建“一带一路”完成了总体布局,绘就了一幅“大写意”,今后要聚焦重点、精雕细琢,共同绘制好精谨细腻的“工笔画”。

  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一带一路”建设从愿景转化为现实,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取得了丰硕成果,逐步形成了面向全球的贸易、生产和服务网络,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从中受益。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主力军”、“领头羊”,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合作开发、国际产能合作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中国民营制造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生根发芽。5年来,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巴基斯塔瓜达尔港、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吉布提多哈雷多功能港等港口串联起“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中老铁路、中泰铁路、蒙内铁路等铁路拓展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辐射空间;中白工业园、罗勇工业园、中吉“亚洲之星”农业产业合作园等产业园区加快了“一带一路”沿线产能合作步伐。

  走过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五年,中国企业大规模“走出去”,互联互通的“大写意”波澜壮阔。进入落地生根、持久发展的新阶段,中国企业需要更好地“融进去”,在开放合作的“工笔画”上下功夫。

  一要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增强文化认同。要树立人才培养的全球化观念,加大国际化人才培训力度,通过继续教育,更新优化在职人员知识结构,在原有专业基础上,补充国际规则、区域国别知识等方面的学习内容,不断增强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国际化运作能力,重视国际化人才培养、交流和选拔。积极组织境外合作项目的外方人员以及所在国政府人员来华培训交流,加强对我国社会发展和企业文化的了解,以文化认同为依托加强对外合作的风险防控。

  二要进一步抱团发展,实现合作共赢。国有企业在铁路、公路、能源、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需要继续以优势产业为核心,大力推广以“前港-中区-后城”为代表的合作园区、项目联合体模式,搭建合作平台,形成协同效应。民营企业市场化融入程度高、转型发展能力强,但在信息获取、销售渠道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劣势,需要积极融入国有企业的产业链或价值链,通过专业分工等多种方式与国有企业进行项目对接。此外,还要积极引入当地投资者、国际投资机构入股,充分发挥此类投资者熟悉项目情况、公共协调能力强等优势,防范无序竞争。

  三要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的程度决定着“一带一路”成功的高度。企业海外投资并购需要更加聚焦高端技术和品牌,弥补企业自身短板,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促进产业水平的提升。积极探索建立“一带一路”国家合作创新治理机制,开展双边或多边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吸收与分享更多的智慧资源,共同发起联合研究计划,共建联合实验室,建立科技联盟,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开放创新的合作网络,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创新资源共享、创新优势互补,实现创新引领和驱动发展,将“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

  四要持续讲好中国故事,做好宣传工作。主动做好“一带一路”对外宣传工作,让沿线国家深刻了解“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联合中华文化促进会等非政府组织,共同做好民心相通工作,为“一带一路”建设营造更好的外部环境。更加注重企业软实力建设,充分发挥项目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带动当地就业,注重环境保护,主动参与社区公益活动,加强教育文化交流,搭建互联网教室和远程医疗平台,同沿线国家谋取合作发展的最大公约数。

  “一带一路”建设顺应了当今世界经济、政治、外交格局的新变化,既有助于深化国际合作,优势互补,取长补短,促进区域繁荣发展,也有助于增进沟通交流,加强信任,减少摩擦,维护地区安全稳定,是为破解发展难题提供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是探索全球治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平台。中国企业应当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在政府引导下充分发挥走出去的主体作用,在人才培养、合作模式、创新能力、对外宣传等方面多下功夫,广泛探讨国际经济合作机会,加强同各国政府、金融机构、企业的交流互动,把握发展机会,更好地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声明:本网站所刊载文章不代表《观察网》观点。主要内容是进行舆情梳理和观点解析所用,旨在对舆论焦点进行修正和正面引航为主;作者投稿文章,文责自付。欢迎社会各界一如既往的支持和关注,批评和教诲。联系邮箱:guanchanews@126.com
上一条: 环保“一刀切”是环境与经济双输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下一条: 城镇化发展须“量水而行”
环境观察
关于我们   |  宁夏内陆   |    观察网   |   主编简介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2024 《观察网》版权受国家版权中心保护
www.观察网.中国 京ICP备15057771号-1-2-3 邮箱:guanchanews@foxmail.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邮箱:jubao@12377.cn
北京观察网城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特邀支持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时代生态文明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