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9月18日,“中希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在雅典大学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李希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希腊文化部长莉娜·门佐尼、雅典大学校长杰拉西莫斯·西亚索斯出席对话会并致辞。对话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希腊文化部、中国驻希腊大使馆、雅典大学主办,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承办,来自中希两国及国际学术界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与会学者围绕“先哲思想对话:多元文明与包容互鉴”和“古今思想对话:传承创新与文明进步”两大主题展开讨论,从孔子、孟子、法家、道家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古典思想家的智慧出发,探讨伦理修养、政治治理、社会秩序、自然观、文化创新等问题。
莉娜·门佐尼在致辞中表示,希腊和中国都拥有追求美德、和谐以及维护公共利益的哲学传统。这些理念从古到今都始终鲜活如一,为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更好应对21世纪各种复杂挑战提供了启示。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是在希腊新成立的重要机构,坚定致力于积极推动文明对话,为中希两国人文合作注入了新活力。她相信,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关于近期启动的考古项目的讨论,对于促进双方考古学方法与实践创新将大有裨益。
西亚索斯表示,中希两国虽然相隔千山万水,却有着源远流长的密切联系。古代丝绸之路不仅是贸易联通之路,也是哲学、思想、艺术交流之路,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丰富的遗产。希腊“世界是一个有序的整体”的理念与中国“和而不同”相契合。当今世界充斥着各种紧张对峙和分歧,没有任何一个民族或单一文明能够加以应对,所以我们必须重振文明对话和开放精神,不断汲取古老文明智慧,为构建一个可持续的、以人为本的世界提供宝贵借鉴。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和中希文明互鉴中心秘书长、雅典大学教授斯泰利奥斯·维尔维达基斯(Stelios Virvidakis)进行了主旨发言。与会学者认为,文化多样性是创造力的基础,也是构建一个和平、公正、开放世界的前提。中希文明互学互鉴有利于促进跨文化理解,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文明力量。
古今中西智慧的共鸣
“古希腊与中国古典政治思想形成于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两大传统虽然背景迥异,但在面对社会危机与追求秩序时展现出深度的契合。”雅典大学副校长索菲亚·帕帕伊奥安努(Sophia Papaioannou)表示,柏拉图强调哲学统治者的智慧和政治秩序与至善的契合,追求理性、正义与阶层和谐。中国思想家则各有侧重:儒家强调统治者的道德修养、礼仪与榜样力量,孟子提出天命与民心的重要性;法家强调法律、制度与权力约束;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以顺应自然法则维持秩序。这些古典传统共同关心领导者德行、教育、法律与社会稳定,体现了东西方文明对正义治理的普遍关注。柏拉图提醒人们追求正义,儒家强调道德榜样,法家突出制度保障,道家警示权力过度介入的风险。通过比较研究,中西政治思想不仅展示了各自特色,也为当代政治哲学与治理实践提供了跨文明的智慧借鉴。
哲学不仅是认知探索,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旨在引导人们追求美好生活与道德完善。维尔维达基斯认为,两大哲学传统几乎同时兴起于“轴心时代”,在概念体系和思维方式上各有差异,却仍显现出诸多共性。在伦理领域,两大哲学传统都关注人格修养、道德美德及公正行为准则,并探讨什么是理想领导者及其与社会的关系。在形而上学领域,道家思想与前苏格拉底哲学在宇宙本体、变化与对立的思考上存在类比;朱熹等理学家的论述也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理论相互映照。中西哲学虽各具特色,但都体现了哲学对生活、道德与宇宙秩序的深切关怀。
希腊比雷埃夫斯大学国际和欧洲研究学院资深教授阿萨纳西奥斯·普拉蒂亚斯(Athanassios G. Platias)则从治国理政和战略思维上阐释了中希两国的相似性。他认为,无论是修昔底德笔下的伯里克利,还是中国的孙子与荀子,都强调领导者在面对国际竞争时必须保持理性的态度,善于权衡利害得失,能够抑制对权力和荣耀的无尽追求,并有效引导公众情绪。普拉蒂亚斯认为,这种“战略节制”智慧既体现了希腊的“适度”理念,也呼应了中国古代战略家关于审时度势、克制情绪、以远见驾驭国家的思想。这种跨越文明的共同点证明,节制和审慎是政治领导力的核心,是国家在动荡的国际环境中保持稳定与安全的关键。
希腊爱奥尼亚大学希腊汉学中心执行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席指导委员会成员埃琳娜·埃弗拉米多(Elena Avramidou)认为,孔子与苏格拉底虽身处不同文明和制度,却在伦理修养、德行与教育等方面展现出共鸣。两位思想家分别从社会和谐与个人良知出发,为后世探索真理、正义与德行提供了不同路径。在当代科技与虚拟现实日益模糊真假界限的背景下,教育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她呼吁汲取中希两大传统的智慧,推动跨文化理解与全球伦理共识的形成,共同建设一个包容共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吴飞认为,“天人关系”,即人类文明与自然世界的关系,是当今世界越来越紧迫的一个现实问题,也是越来越重要的理论问题。中华文明与古希腊文明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将自然视为最高概念,无论宗教上的神还是文明中的人,都必须服从自然”。“自然并非异于人类文明的自然界,也不是被创造和改造的质料,而是包含了人类文明的整体。人类文明来源于自然,并应以自然的完善为目的。只有这样,文明才不会招致自然的惩罚,文明才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途。”吴飞补充道。
中华文明视角下的文明重思
“中华文明的独特视角为重思‘文明’概念提供了新的路径:文明不仅是人类活动的制度或象征体系,更是一个有机的生命共同体,其发展遵循生长、化育与共生的原则。”张志强认为,中华文明以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为突出特性,体现了“大一统”和“穷变通久”两大原理,即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生命观与贯通古今、应变自如的历史智慧。在中华文明观中,文明不仅是文化表征,更是生命实践,人通过“人文化成天下”将自身生命与天地生命一体化,实现德化与文化创造。这种观念强调文化主体性和自我更新能力,使文明发展呈现有机、连续的生长。不同文化生命体之间的交流与互鉴,不是对立与竞争,而是通过相互扶持与道德感通,实现共同成长与文明秩序的扩展,从而为全球文明交流提供独特的理论启示。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所长杨艳秋看来,中国古代智慧“和而不同”在文明互鉴中具有重要意义。她表示,“和而不同”源自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强调尊重差异、追求多样统一,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精神基因。先秦思想家史伯曾指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说明多样性与协调共处是社会和自然发展的基础。中国古代哲学不仅在宇宙观上倡导“万物各有其特性,协调统一”,在社会观上也强调“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体现了社会和谐来源于对差异的包容。历史上,百家争鸣、儒法思想的融合,以及“四大发明”、丝绸、瓷器与西方文化的互动,都体现了“和而不同”推动文明交流与创新的实践。她强调,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和而不同”为文明对话提供了哲学基础,提醒世界各国在尊重差异中寻求共识,通过合作应对共同挑战,实现美美与共的世界愿景。这是化解文明冲突、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理念。
希腊前外长乔治·卡特鲁加洛斯(Georgios Katrougalos)表示,全球文明倡议旨在推动文明对话、互学互鉴与尊重多样性,通过文化遗产保护和民间交流等方式反对“文明冲突论”,增强软实力,推动多极化世界秩序下的合作。中希两国在文明古国论坛及体育与人权合作等领域长期开展实践,为文明对话树立了典范。中国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主张奉行主权平等、遵守国际法治、践行多边主义、倡导以人为本、注重行动导向,这是支持多边主义、维护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的重大举措。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刘丰表示,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绵延不断的文明史,持续发展和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创新性。这一创新性源于中国哲学的基本原理——宇宙万物处于永恒变化之中,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变化本身。《周易》提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孔子也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体现了世界流动变化的特征。中国哲学不仅关注天地万物的变化,也重视微妙之变,即“神化”,彰显万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一思想为中华文明的自我更新与创新提供了基础。《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法家“适时变革”的理念,与《周易》的变易思想相融合,共同推动中华文明发展,形成源远流长的创新动力。
中希文明对话的当代课题
从《荷马史诗》的战友情谊,到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灵魂之友、亚里士多德的城邦之友;从甲骨文“友”的相握之手,到孔子提出的“益者三友”,中西方古典文明都为人类留下了贯通个体、社群与文明的友爱智慧。中国社会科学院古典文明研究中心主任贺方婴表示,在工具理性主导、人际疏离加剧、文明冲突隐现的当下,重启古典友爱观不仅是重拾真挚友情,更是以友爱重构文明对话的逻辑,使其成为跨越隔阂的“情感密码”、文明互鉴的“思想桥梁”和文明共生的“秩序根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文化遗产教席指导委员会负责人、希腊爱奥尼亚大学教授斯塔夫洛斯·卡茨奥斯(Stavros Katsios)强调数字化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双重作用。他呼吁国际社会立即行动,通过跨文化合作和技术创新,构建安全、可持续的数字文化生态,以确保人类文化遗产能被未来世代共享与传承。
中国人民大学人工智能治理研究院院长刘玮认为,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广泛的“幸福焦虑”,让人们对职业、选择乃至努力的意义产生担忧。他以中西哲人的思想为参考,提出应对之道。
中希文明作为世界文明的重要源头,共同滋养了世界文明的当代发展。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中心主任徐宝锋认为,中希文明对话不仅应该回望历史,更应立足当代,展望未来。中希文明对话的当代维度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科技与全球治理等领域。作为东西方文明的源头,两国通过文化年、文物保护与教育交流,促进价值观互鉴。在战略伙伴关系框架下开展“一带一路”合作,促进贸易、科技与绿色发展;在全球治理中,两国共同推动多边主义,应对气候变化与公共卫生挑战。民间层面,旅游、媒体与智库交流增进社会理解。这一多层次互动不仅深化了双边关系,也为不同文明平等对话与合作共赢提供了实践经验,助力构建包容互鉴的国际秩序。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