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观察网》——为世界创新者服务! 观察网 |  会员登陆  |  会员注册
传媒观察 您的位置:观察网 >> 传媒观察  >> 传媒观察  

传统与创新形式相结合为非遗文化传播增活力

作者:刘桂芳 发表时间:2024年11月17日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非遗文化日益融入人们的生活。在沉浸式体验、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之外,非遗与微短剧、视频网络日记等创新文艺形式、网络传播方式的结合,为非遗文化的传播增添了活力。

  国内首部聚焦古籍保护的微短剧作品《重回永乐大典》,13日上线多个网络平台后引发关注。该作品以图书馆古籍修复组学员邵白为主人公,讲述她偶然发现残缺的《永乐大典》,因而与大典的“书灵”元鉴相遇,并在“书灵”的帮助下加入修复组,成功完成古籍修复工作的故事。这部只有1分58秒的微短剧,在友情、励志、匠心、互助等内容之外,重点传播古籍保护理念。剧中真实还原古籍修复环境和修复制作工艺流程,生动展示古籍的珍贵、保护的艰辛和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激发观众对古籍保护的关注与热情。值得一提的是,该剧通过“短平快”的演绎和剧情反转,引发人们对古籍修复、传统文化保护等问题的思索。通过微短剧这种全新的艺术形式,让观众代入其中,感受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令人耳目一新。

  11月12日,网络视频内容创作者李子柒在断更3年后,发布了一段最新视频作品。这段长14分钟的视频展示了她用非遗雕漆隐花工艺为奶奶做衣柜的过程。13日,李子柒发布了她回归后的第三条视频,视频中展示了桑蚕丝织、植物染色、蜀锦织造、绒花制作等多项非遗技艺。这些视频作品都在短时间内引发超高关注度,“李子柒回归”也成为网络热议话题。这些热度不仅展示了李子柒在短视频领域的持续影响力,也反映了她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独特贡献。因其视频作品始终在关注中国传统文化,李子柒俨然已经成为非遗文化和国风美学的化身。从最初农家院里春酿酒、夏采莲、秋割稻、冬煮茶的生活方式,到再现造纸术、印刷术以及早已失传的魏晋风雅曲水流觞,李子柒开启非遗文化的保护和推广之路。木活字印刷术、蜀锦、古法制盐、古法酿造酱油等非遗技艺,也通过她的视频被海内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看到。这些内容的传播,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刘桂芳)

 

来源:今晚报

      声明:本网站所刊载文章不代表《观察网》观点。主要内容是进行舆情梳理和观点解析所用,旨在对舆论焦点进行修正和正面引航为主;作者投稿文章,文责自付。欢迎社会各界一如既往的支持和关注,批评和教诲。联系邮箱:guanchanews@126.com
上一条: 构建语言国情国力调查体系
下一条: 提升数字文化产品的供给与传播能力
传媒观察
关于我们   |  宁夏内陆   |    观察网   |   主编简介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2033 《观察网》系列版权受国家版权中心保护
www.观察网.中国 京ICP备15057771号-1-2-3 邮箱:guanchanews@foxmail.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邮箱:jubao@12377.cn
北京观察网城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特邀支持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时代生态文明研究中心